2010年5月21日,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圣诞日,为进一步弘扬佛教六和精神,发扬佛教慈悲济世、扶贫救困的优良传统,再现佛陀住世时原始佛教比丘僧团的生活状态,振兴盛世“东南佛国”胜境,杭州市佛教协会盛大举行2010“东南佛国·福慧行”托钵行脚活动。……[查看全文]
“东南佛国托钵慈善行”,关键是慈善用我们抛砖引玉,用我们自身的行为来唤起民众对于社会的一些关爱,这个其实我觉得也是创造和谐社会,所不可缺少的托钵活动。让大家都来关心社会,关心一些贫困地区,来关爱一些受灾难人群……[查看全文]
托指出家僧以手持钵,乞求布施。佛陀制定托钵,令出家众不得从事生计营业,亦不可蓄存财富物资,惟以延续色身、长养慧命之故,出家众为资养色身及令众生种福田而乞食……
钵是出家僧人必备之物,为比丘十八物之一。 钵又称钵盂,梵语PATRA,为钵多罗略称,僧人出门乞食时之食具。其材料、颜色、大小,均有定制,不得随意改变……
行脚又作游方、游方、游行。谓僧侣无一定的居所,或为寻访名师,或为自我修持,或为教化他人而广游四方。游方之僧,即称为行脚僧,与禅宗参禅学道的云水同义……
托钵行脚溯源: 托钵源自于我们佛教教主释迦牟尼在世时的制度,出家人必须要去托钵乞食,至今南传佛教国家(包括斯里兰卡、缅甸、泰国等)都遵循这一旧制……
有一回释迦牟尼佛向一位农夫托钵,农夫却对佛陀说:"我耕田种谷,所以有饭吃;你不耕田种谷,何以要饭吃?佛陀说:“我也耕田种谷,我是在所有的众生中种田,播下善种子,善根会发芽茁壮,而你布施给我,就像是在种福德田,当我度众生时,你的供养便在其中有些人为求五福临门而求神拜佛,认为三妻四妾……[查看全文]
杭州灵隐寺西面有一条传统的进香山路,途径上天竺、中天竺和下天竺三座寺院,合称为“三天竺”,而这条路自古成为“天竺香市”。北宋咸平元年(公元988年)杭州知府张去华到天竺向观音祈雨“应验”后,人们纷纷来此祈求佑护和赐福,“三天竺”逐渐成为一项西湖传统盛事“天竺香市”……[查看更多]
在采访时,一个居士不解地问记者,为什么这次活动的主旨落在慈善呢?十方的财物用于十方,难道不应该吗?记者如是回答。他说不对,我们向钵里放财物,是在供养三宝,表达对三宝的恭敬心。没有这一点,哪里来的慈善?恭敬心是什么?记者问他。因为佛陀开启了我们大光明大智慧,所以我们感恩他,恭敬他,要供养三宝。若没有这份恭敬心,我们和社会上的慈善又有什么分别?这个问题记者倒是没有想过。
本来准备了一大篇话要说服他:学佛不就是要学佛的慈悲与智慧吗?懂得同体大悲、无缘大慈,把自己的财物分享给需要帮助的人就是实践着佛陀本怀……却从来没想过对佛的恭敬心在佛教慈善中的意义所在……[查看详细]
我以前在福州的时候,曾经跟随一位师父拖过钵”。在灵隐寺附近的小茶馆中,永福寺一位僧人闲聊时对记者说。
这位未向记者透露法号的僧人告诉记者,他是从福州过来的,现在永福寺常住。在福州的时候,他经常跟随师父托钵行脚,而且一般都是去乡下托钵,因为那位师父觉得只有到乡下才能感到自己真正的深入社会,走进民间,说法利生,才能使佛法与普通民众有更加亲近的机会。而且当时师父告诫他,要严格遵守“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”的规矩。这样,才能算是真正的托钵僧……[查看详细]
早上8点30分,在离杭州2010年托钵行脚慈善活动开始还有30分钟时,记者在此次活动的起始地上天竺路法喜讲寺斋堂捕捉到这样一幕:两位法师正凑在一块分享刚刚拍摄的照片,边看边讨论。此情此景让记者不由惊叹寺院僧人的与时俱进。
一般而言,社会上的人会认为寺院生活每天就是诵经念佛、打坐禅修,但事实上僧团生活也有被我们忽视的一面,那就是他们的现代化,他们的与时俱进。一位杭州佛教协会摄影班的学员告诉记者,为了让他们更多地接触现代生活、适应信息时代,市佛协组织举办了摄影、围棋等培训活动,并专门邀请了专业老师为他们授课。在平时的生活中,他们会通过举办篮球比赛,羽毛球比赛等活动,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。化相关的,占有相当的比例……[查看详细]
宋之问
鹫岭郁岧蛲,龙宫锁寂寥。
楼观沧海日,门对浙江潮。
桂子月中落,天香云外飘。
扪萝登塔远,刳木取泉遥。
霜薄花更发,冰轻叶未凋。
夙龄尚遐异,搜对涤烦嚣。
待人天台路,看余度石桥。